快捷搜索:  和合  2022  2023  和合 and 2 3  和合 and 2 2  asdfasdfdsdff  as  和合 and 1 1

投胎的真相!原來子女投胎絕非偶然!

我們到人間來投胎,找父母,這都是緣分,妳為什麽找這壹對夫妻做父母?妳為什麽不找別人?
 
在道經上給我們解釋,父母跟子女有緣,如果沒有緣,當面也看不見、也找不到。到底是什麽緣呢,我們講有四種緣。
 
第壹種緣:報恩的
 
過去壹生中妳跟孩子有緣,對孩子有恩惠,妳遇到了很歡喜,那孩子就是來報恩的。來報恩的小孩好,很省心,孝子賢孫,就那麽聰明、就那麽乖、就那麽聽話。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系。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註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系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壹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1、“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壹是萬物壹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壹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註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壹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壹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2,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裏,萬物壹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壹或萬物壹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壹,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天地萬物,物我壹也。”這表明道教註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壹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壹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占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壹,其貴無偶,各居壹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壹也。天得壹以清,地得壹以寧,人得壹以生,神得壹以靈。”3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壹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4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壹”,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裏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壹焉”。既然“人亦大”,那麽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壹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壹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註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壹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5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箓、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欲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壹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壹個物我同壹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裏,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壹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6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7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壹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欲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壹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占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壹向把大自然看作是壹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系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系。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8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壹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壹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壹也”。9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10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系和轉換,如同圓環壹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壹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11這裏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壹,萬物壹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壹,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壹,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鐘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壹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壹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註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妳要是懂這個道理,我們對人要廣結善緣,要廣結恩惠,報恩的人才多。
 
第二種緣:報怨的
 
如果是第二種,報怨的,過去壹生中妳們是冤家對頭,他到妳家來,來報怨的、來報仇的,這個麻煩大了,這個小孩將來是敗家子,會搞得妳家破人亡的。
 
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好的小孩少,壞的小孩多,什麽原因?妳父母對人是布施恩德多,還是自私自利想占別人便宜念頭多?道理就在此地。
 
第三種緣:討債的
 
妳欠他的錢,但是不欠他的命,他也不會要妳命,妳所賺的錢就得還給他,討債鬼。欠得少的,小孩養了三、四歲死了,為什麽?妳花了那麽多錢,他討完就走了,他跟妳沒什麽感情,不管妳怎麽喜歡他,他對妳都沒感情。
 
如果是欠得多的,他可能要討個壹、二十歲,供到大學畢業,拿到博士學位走了,這是討得多的。
 
第四種緣:還債的
 
第四種就是還債的,是他欠父母的,所以他對父母物質生活會照顧很好。也要看欠多少,欠得多的,那他多還,對父母物質照顧很優厚;如果欠得少的,對父母生活勉強供妳夠吃就可以了,不會給妳多余的,不會給妳日子過得很好的。
 
這我們都親眼看見的,把父母當作什麽?傭人差不多壹樣,年歲大了也有壹個傭人去照顧他,但是給得跟傭人壹樣,每個月生活費用扣得緊緊的,過去父母欠他的不多,所以他還他的很少。
 
如果沒有這四種緣是不會到壹家來的。
 
知道了這幾種緣之後,這壹家應該怎麽辦?要把這些孽緣轉變成法緣。教,妳要好好的教他,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教承負,把過去這個冤債都給它化解變成法緣。沒有定法,法無定法,看妳會不會轉變。
 
這個道理,咱們中國老祖宗早就知道了,所以老祖宗重視紮根教育,紮根教育就是轉變這個緣。所以緣不是不能變的,能變。妳這壹教壹轉變的時候,妳對他就布施大恩大德了。為什麽?他本來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的,妳現在壹下轉變的時候,教他變成賢人、變成聖人,這個恩德多大。
 
來當妳孩子的人,可能是透過與妳的親子關系來解決累世的糾纏。累世糾纏各有不同,假設妳有兩個或三個小孩,其中有壹個小孩和妳的累世因緣比較助緣,妳會發現這小孩很貼心,很多事情他都能夠帶領妳,他脾氣比妳好,他比妳懂事,甚至可能是妳的恩人,妳的良師益友。妳跟這壹類的孩子,在過去累世的關系中基本上是彼此互助合作而成長的。
 
和諧是民眾壹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裏,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壹種方法,更是壹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現在中國的發展處在壹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面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壹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壹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為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為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系,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註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壹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妳也會發現有些小孩特別會找妳麻煩,妳這輩子都在為他煩惱,即使走到生命盡頭都還放不下,雖然他帶給妳煩惱跟痛苦,可是在妳心靈的某壹個角落,妳會覺得其實跟這個孩子最親,因為他是妳這輩子最艱苦的功課與挑戰。妳這輩子心靈要成長,可能就必須先搞好跟他的關系。
 
家庭是最紮實的道場,妳有辦法跟自己的父母關系搞好,有辦法跟自己的先生、太太親密關系搞好,還要有辦法把跟孩子的關系搞好——這三個關系能夠搞好,妳會開始慢慢把妳的愛傳達出去,傳到周遭的鄰人、朋友身上。
 
許多父母教育孩子,往往過度保護、過度幹涉、過度期望,這對孩子的身心都很不健康。我們這壹代的父母正在學習怎麽樣作壹個“最健康”的父母,其實所有的人都是在過程當中,不只孩子要學習,父母也在學習,而且父母的學習沒有比孩子的學習還少,我們都是在借由當父母來學習怎麽樣當父母。
 
好父母的第壹要務是把孩子當作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妳生下來的孩子並不屬於妳,他是借由這輩子與妳成就壹個親子關系而來互相學習的,他是投胎來跟妳成就壹段親子關系以完成靈魂上的壹種成長和彼此情感的交流。妳壹定要用壹個很寬闊的身心靈的觀點來看這件事。
 
孩子是來陪父母壹同心靈成長。從身心靈的觀點來講,孩子其實不是父母的,他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獨特的人生觀,有他自己所有轉世的歷程,還有他內在生命的智慧。如果我們在跟孩子的相處上面沒有看到這壹點,就會不斷爆發沖突。因為在整個身心靈的觀念裏面,當每個靈魂要來投胎時,他大致已經對他想生存的這個年代、環境等作了調查,所有信息都已經儲存在他的潛意識中。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踏腳石而不是絆腳石,要信任妳的孩子。他敢來投胎就表示他有兩把刷子,他敢來當妳的小孩子就表示他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也許我們現在還看不出端倪,也許他們現在還好吃懶做,但是請記住: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所以我們要給予的是機會、關心、愛,還有信任,妳給予這些愈多,生命就長得愈好。真正的愛是告訴孩子妳會做的很好,而不是不斷的去伸出援手。
 
妳開始讓孩子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妳會發現這個孩子活得很開心。做決定的時候,他學會思考,學會判斷。
 
壹個真正的親子關系是無條件的關系,父母為孩子付出,不需要回報。

您可能還會對下面的文章感興趣: